新华社杭州8月11日电(记者刘梓漪、刘澈)近年来,浙江省湖州市不断探索创新生态警务工作,建立起“生态警长+生态义警+生态警务联盟”的生态守护体系,形成了跨区域、跨部门、跨层级的信息互通和业务协同,为地方生态治理开辟了新路径。
从警长到全民,共建生态守护体系
在位于湖州市安吉县的大余村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,站长张忠心正专注整理着巡山记录。“走进山水间,才能发现生态问题、解决问题。”从警32年,他始终扎根一线,日复一日身体力行守护山水,是生态警务最前线的践行者。
工作站墙上,一幅点缀各色图钉的大余村辖区地图引人注目。这是张忠心探索出的“五钉工作法”——“绿色钉”钉生态巡查线路,“蓝色钉”钉重点监督区域,“紫色钉”钉风险隐患,“黑色钉”钉前科人员,“红色钉”钉未解决的问题。这份地图构建起了“巡查-预警-处置-监督”的全链条生态守护机制,也生动记录着生态警长们的日常工作。
为凝聚更多守护力量,湖州各区县组建了92支特色生态义警队伍,成为日常巡逻、上报生态问题的重要力量。例如,安吉县章村镇“浦源卫队”吸纳了老猎户、护林员,对龙王山进行常态化巡逻,守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安吉小鲵的栖息地;德清县新市派出所采用“1+N”模式,民警带领老党员、志愿者定期巡查非法捕捞高发水域……
一汪湛蓝湖水,周围环绕着陡峭的灰白色岩壁。在安吉县梅溪镇,一家利用废弃矿坑和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咖啡馆“深蓝计划”,凭借独特的风景成为“网红”,吸引了超70万游客前来打卡,带动当地经济发展。
这里是安吉从“卖石头”向“卖风景”转变的缩影,也是湖州首批“生态警务联盟”成员单位。2024年,生态版警企合作新模式“生态警务联盟”诞生。通过趣味生态宣传防治活动,联盟将庞大客流量转化为生态防治新力量,打造出基数更大、辐射更广、流动更强的生态义警队伍。
如今,在全市2185名生态警长、4094名生态义警、100家生态警务联盟单位的共同努力下,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。“以前,老百姓捡到野生动物都是往锅里送,现在大家都知道送到警务站了。”张忠心说。
跨区域跨部门,打通协同作战通道
湖州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。过去,违法分子常利用省际交界监管盲区跨界倾倒危废、固废,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。
为破解这一难题,湖州公安积极探索省际毗邻地区联勤共治机制,在苏浙两省交界处,建立了长三角首个跨省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——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。工作站汇聚两地公安、生态环境、水利、林业等多部门力量联合入驻,建立起9.2平方公里的“联管核心区”,推动太湖流域生态守护一体化发展。
“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通过基层部门的紧密联动,有效解决了基层生态协同治理的难题。”湖州市公安局党委专职副书记马骁介绍,截至目前,湖州市已建立15个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,通过多部门力量联合入驻、联合执法、联合会商,实现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齐抓共管”。
“以前,警情线索流转慢,相关行政部门没有监控权限,难以快速追踪溯源,导致大量警情线索都不了了之。”为打通这些堵点,湖州公安创新研发在线协同化工具“绿盾在线”,建立起公安和政务协同治理渠道,做到“简单问题2小时内溯源、复杂问题24小时内反馈”。
今年初,一条河道异常采砂的线索通过“绿盾在线”流转,生态环境等多部门立即启动“云端会商”,将此前超30天的跨部门证据链固定流程缩短至15天完成。
加强技术赋能,打造数字共治平台
走进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,值班民警正通过“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平台2.0”快速排查重点河道、道路监控画面。屏幕上,治湖预警、非法捕捞防控等重点板块的实时数据、预警事件及抓拍画面一目了然。
据工作站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平台整合了视图感知、水质监测、空气检测、“高空瞭望”等多种前端科技设备,可实时监控通往太湖河道的水质、秸秆焚烧、道路扬尘等情况,并接入多部门主题数据库,实现对水、土、气等环境要素监测指标的汇聚分析,做到“要素一屏管控、风险一网感知、联勤一键响应、执法一链贯通”。
近年来,湖州公安着力发挥数字赋能优势,开发“生态警务协同智治应用平台”,全面整合自然资源、水利、林业等12个部门近5.8亿条数据,破解了生态治理领域信息系统多、数据汇聚难等问题,实现了生态治理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动态管理,进一步推动了跨部门、跨层级的信息互通和业务协同。
如今,湖州涉生态违法犯罪线索成案率同比提升24%,破案率同比提升31%,办案周期缩短40%。在绿水青山间,湖州生态警长们步履不停,走出了生态警务宽阔的道路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联华证券_实盘炒股平台_国内炒股配资公司观点